DXD,作為Digital eXtreme Definition的縮寫,是一種可編輯的音頻編碼格式。它在常見的PCM編碼格式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聲音信號的采樣精度,能夠還原出高達352.8kHz/24bit的聲音信號,采樣率相當于CD的8倍。實質上,DXD是具備高采樣精度的PCM格式。
DXD技術曾廣泛應用于DSD(SACD)錄音的母帶制作。由于DSD采用的1bit直流編碼無法直接編輯,許多母帶工程師傾向于使用DXD作為替代文件,對錄音的動態、均衡及其他效果進行最終調校。這樣,他們可以更好地調整音頻的各個方面,以確保最終產品的音質完美。
DXD支持在基于PCM格式的數字音頻工作站上使用的音頻插件,因此可以在Protools、Pyramix、Cubase等主流音頻工作站上進行編輯。DXD的凈碼率為每通道8.4672Mbps/通道,是DSD64的3倍,顯示出其強大的音頻處理能力。
談及音樂格式時,人們通常會關注采樣率、碼率等指標。在這些方面,DSD格式表現卓越,緊隨其后的是DXD和MQA。諸如WAV(CD標準格式)、FLAC和APE等也提供優質的音頻。WMA和MP3等格式由于采用特定的壓縮算法,音質相對較差。盡管某些高采樣率的WAV文件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DSD64,但如DSD512這樣的更高標準無疑提供最頂級的音質體驗。市場上這種高質量的資源并不容易找到。
進一步解析音頻相關的一些專業術語:
1. 采樣率:衡量每秒從連續信號中采集的樣本數量,單位以赫茲(Hz)計。高采樣率意味著每秒收集的樣本更多,對信號波形的捕捉更為精確,從而音質更好。
2. 碼率:也稱為比特率,表示每秒傳輸的比特數量,單位為比特每秒(bps)。高碼率意味著每秒傳輸的數據量更大,音樂的細節更豐富,音質也相應提升。
3. 母帶:指原始的音軌,所有音像制品(如CD)都是從母帶上復制下來的。母帶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最終復制品的質量,無損壓縮文件也經過類似的處理過程。
4. 母帶處理:在音樂制作中,各個音軌錄制后由混音師混合處理成一個音頻文件。這個過程包括均衡、壓縮、激勵、降噪和混響等,以達到期望的音質效果。
關于DSD與DXD兩種音頻領域的數字格式,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技術陣營與發展方向。DSD是索尼與飛利浦共同研發的錄音數碼格式,主要應用于SACD碟片與數字文件。而DXD,則是PCM信號的高級形式,其352kHz/24bit的碼率是PCM格式中的最高標準,因此其音質表現極為出色。兩者屬于不同的技術體系,在Hi-res音樂領域,DSD資源豐富,而DXD資源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特定碼率上。盡管DXD的音質與DSD64不相上下,但其文件體積通常較大。
DXD可視為數碼母帶級別的音頻格式,在音質上具有很高評價;而DSD則因其豐富資源與用戶友好性,對于廣大音樂愛好者而言,性價比更為突出。在不同的需求與偏好下,DSD與DXD各自展現出獨特的價值與優勢,共同推動音頻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