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三種主要成份。自我認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心理特點、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會價值的自我了解與自我評價。自我體驗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情感體驗,如自尊、自愛、自豪、自卑及自暴自棄等。
2、教學媒體:教學內容的載體、 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影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容量;影響教學組織形式及學生的學習方法) 。
3、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它是個人有意識的提取線索,因而能夠直接加以回憶和陳述的知識。主要用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征和狀態,用于區別和辨別事物。這類知識主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這種知識具有靜態的性質。
4、智慧技能、態度、運動技能、認知策略。調節策略:“岳父調速應試”,重新閱讀、復習調節、調整閱讀速度使用應試策略。程序教學的原則:“一律兩步兩級”低錯誤率、小步子、自定步調、積極反應、及時反饋。
5、心理學基礎知識梳理(一) 心理活動 (一)心理活動及其結構 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心理過程包括個體的認識過程、情感和意志;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
1、強化理論認為強化是指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獎勵或懲罰)及其對該行為是否重復的影響程度。若一行為經常受到獎勵那么它再次出現的可能性就大。因此管理者可以通過各種強化方式有效地調控或預測員工的行為。
2、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是以學習的強化原則為基礎的關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為的一種學說。
3、強化指的是一種行為心理學中的概念,它是指通過給予獎勵或懲罰來增強或削弱某個行為,以達到強化某個行為的目的。強化的類型 在強化中,我們一般將其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類。
4、從其最基本的形式來講,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報酬或懲罰)。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5、所謂強化,從其最基本的形式來講,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報酬或懲罰)。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6、正強化:任何導致我們以后進行該行為的可能性增加的結果。負強化: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報酬或懲罰)。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直接強化是指對學習者作出的行為反應當場予以正或負的刺激,如教師的表揚、物質獎勵等。替代性強化是指榜樣替代的強化,如有個學生上課積極發言,教師表揚了該學生,該學生受到了直接強化,同時,其他學生也受到了替代性強化。
直接強化是指學習者作出反應并體驗自己反應后果而受到的強化。例如一個有弄不懂的數學問題而不敢向老師請教的學生,在輔導老師的鼓勵下,大膽地向數學老師求教,得到老師的耐心幫助和肯定,以后向老師求助的行為就會增加。
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一)的社會學習理論(亦稱觀察學習理論)中的概念。
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例如當教師強化一個學生的助人行為時,班上的其他人也將花一定時間互幫互助。此外替代性強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情緒反應的喚起。
自我強化:自己按時完成作業,自己給自己一個表揚。
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的關系:三者都屬于班杜拉強化的分類,直接強化和替代強化都是別人給自己的行為實施獎勵或者懲罰,自我強化屬于自己給自己的獎勵。概念:直接強化指的是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