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名“椿象”,亦稱“蝽”,隸屬于蝽科昆蟲,俗稱有放屁蟲、臭大姐、臭斑蟲、臭娘娘等,椿象是半翅目昆蟲中種類最為繁多的群體,全球范圍內,椿象科的種類已超過5000種,它們分為肉食性和植食性兩大類。
2. 這類蟲子名為鋸角毛竊蠹,學名Lasioderma serricorne,俗稱菸甲蟲,屬于毛竊蠹屬,原為標本甲科(Anobiidae)成員,現歸類于蛛甲科,鋸角毛竊蠹是食品儲存中的常見害蟲。
3. 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蟾蜍(俗稱癩蛤蟆)是蟑螂的天敵,在該研究所的小動物飼養房中,蟑螂曾一度肆虐,難以控制,后來,研究人員在飼養房中放養了一些蟾蜍,蟑螂的數量很快銳減,蟾蜍胃里主要是蟑螂的殘骸。
4. 根據描述,這可能是“千足蟲”或其同類線蟲,千足蟲通常群居,多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如枯枝落葉堆或瓦礫石塊下,它們以落葉和腐殖質為食,部分種類還會吃植物的嫩芽和根,是農業害蟲,千足蟲雖然無刺顎,不會螫人,但它們擁有防御機制和武器。
5. 隱翅蟲,夏季常見,需注意防范叮咬,這類蟲子顏色較淡,以國內常見為主,隱翅蟲又稱“影子蟲”,因其翅膀不可見而得名,屬于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自然界中的隱翅蟲種類繁多,約250種,其中毒隱翅蟲對人類有潛在威脅,其毒液可能導致急性皮膚炎癥,痊愈后傷口顏色可能與周圍皮膚有差異。
不是同一種昆蟲,兩者的主要區別包括科目分類、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等方面,具體如下:
科目分類:臭蟲屬于半翅目、臭蟲科,而放屁蟲學名為椿象,亦稱蝽,屬于半翅目、象科。
形態特征:臭蟲體長4-5毫米,體扁,橢圓形,紅棕色;放屁蟲體長7-5公分,體扁平,顏色黑褐色,口器長喙狀,適于刺吸。
生活習性:兩者都會散發出臭味,但來源和習性不同,放屁蟲在白天活動,而臭蟲多在夜間活動,放屁蟲不會咬人,但受到攻擊時會釋放臭味。
放屁蟲可能是因未關閉門窗而進入室內的,而臭蟲可能是家中自行繁殖的,或者被攜帶進來的,最明顯的區別是臭蟲會咬人,而放屁蟲則不會。
1. 根據圖片特征,這種蟲子很可能是床虱,床虱屬于昆蟲綱、半目翅、臭蟲屬,全球大約有75種,床虱通常寄生于蝙蝠或鳥類中,是臭蟲的一種。
2. 這類蟲子是蠼螋,屬于革翅目的昆蟲,在野外潮濕的草地或葉面上容易觀察到,蠼螋擁有鐮刀狀的尾鋏,初次見到可能會感到驚嚇,它們是可愛的小昆蟲,不會主動攻擊,遇到騷擾時會裝死逃走,尾鋏是它們的防御武器。
3. 這是一種毒蟲,隱翅蟲,隱翅蟲是一類甲蟲的總稱,屬于昆蟲綱鞘翅目,全球已發現近37000種隱翅蟲,體長在0.4cm至3cm之間,它們晝出夜伏,以小型昆蟲和腐爛的有機物為食,隱翅蟲的毒液可能導致皰疹和皮炎,但癥狀通常較輕。
4. 這是一種鞍背蟲,一種常見的刺毛蟲,體表布滿有毒毛刺,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具有極高辨識度,因此不易隱藏,鞍背蟲長約1英寸,兩端呈凸起的深棕色,中間是凹陷的綠色部分,形狀像馬鞍,它們屬于鱗翅目。
5. 隱翅蟲,俗稱“影子蟲”,因其不可見的翅膀而得名,自然界中有約250種隱翅蟲,其中毒隱翅蟲含毒液,可能對人類構成威脅,毒隱翅蟲體長0.6至20毫米,外觀類似飛螞蟻,具有趨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