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是:假使這人當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出自:放言五首·其三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原文: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2、意思是: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假使這人當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唐】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3、意思是“如果當初于恐懼時或是謙恭時死亡,其真實面目后人誰能夠知道呢?”。出自《放言五首·其三》。全詩如下: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4、周公是感到恐懼的。而當年王莽輔佐西漢平帝時,還沒有篡漢時表現得十分謙恭,并禮賢下士。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沒知道真相之前就去世了,那么他們真正的品格就沒人能夠知道了。這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說明日久見人心。不可以一時之譽,斷其為君了;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為小人。
5、向使的意思是:假使;假令,而不是指某個特定的人。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中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是一篇的關鍵句。“決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偽。真偽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沒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象所蒙蔽,不辨真偽,冤屈好人。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字詞解釋。(1)放言:言論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辦法,方法。
白居易詩選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系列:白居易詩選|白居易詩集 白居易詩選 放言五首(其三)【原文】 贈君一法決狐疑1,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2。 向使3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4誰知?【注釋】 1君:指元稹。
又)誰知?詩歌翻譯 放言五首(其三)贈送給您一種方法來解決猶豫不定,不用鉆龜甲和用蓍草來求簽問卜。檢驗玉(真假)要燒滿三天,辨別枕木樟木必須等待七年的期限。周公在流言蜚語的日子感到害怕,王莽謙虛恭敬是還沒有篡位的時候。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
《放言五首(其三)》一詩中,與“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金不怕火煉”含義相同的比喻句是___,___。
往往需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實踐考驗,才能判斷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結論來。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了。放言五首(其三)贈君一法決狐疑, 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 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
譯文 我送給你一種解除心中狐疑的辦法,這個辦法不需龜甲或蓍草莖來占卜吉兇。檢驗玉真假還需要燒滿三天,辨別木材還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假如當初這兩個人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誰忖知道呢?注釋 放言:言論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譯文】 贈給你一種解疑的方法,不必用龜甲和蓍草占卜。辨明玉的真假只要燒夠滿滿三天,辨別樹木的優劣必須等它生長七年以后。正直賢良的周公尚且害怕流言飛語,心懷不軌的王莽在篡位之前還裝做畢恭畢敬。
字義注釋放言[放言:無所顧忌地暢所欲言]五首(其三) 贈君{您,這里指元稹}一法(辦法、方法)決(決定、解決)狐疑[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猶豫不定],不用鉆龜與祝蓍{鉆龜和祝蓍:古人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鉆龜殼后看其裂紋占卜吉兇,或拿蓍草的莖占卜吉兇。這里是指求簽問卜}。
翻譯:不經過徹骨寒冷,哪有梅花撲鼻芳香。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鶴的《小松》翻譯: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云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云,人們才說它高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翻譯: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出自《放言五首》,其為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組詩作品,是一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詩。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