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敏,年方十八,擔任新四軍皖南支隊民運隊長,性格柔中帶剛,自尊心極強,她接受過西方教育,曾在上海的教會學校求學,與譚俊結為連理后,她對愛情抱有浪漫的憧憬,她的經歷充滿坎坷,與譚俊的感情糾葛充滿了戲劇性,盡管起初對譚俊有所偏見,但她最終還是被譚俊的真誠與胸懷所打動。
2、譚震林,歷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親自率領第三支隊在皖南地區廣泛開展游擊戰,成功擊退了日寇對清水潭、馬家園的進攻,在繁昌保衛戰中,以少勝多,七戰七勝,粉碎了日寇奪取繁昌、掃蕩皖南的企圖。
3、原型人物新四軍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于1939年6月24日因部下叛逃 *** 被冤殺,年僅32歲,這位曾在蘇區令 *** 軍聞風喪膽的戰將,在民族危難之際未能戰死沙場,對高敬亭個人而言,實為一大悲劇。
譚俊是抗戰劇《靂劍》(原名《對陣》)中的角色,該劇由北京夢舟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投資拍攝,喬鵬樾、張若昀、朱杰等演員聯袂主演,是“夢舟戰爭三部曲”的第三部,該劇真實地再現了皖南新四軍的抗戰歷史,圍繞紅軍“反圍剿”的歷史 *** 展開,展現了皖南新四軍的抗戰風云。
在劇中,譚俊是新四軍皖南支隊司令,36歲,大革命時期加入 *** ,機智勇敢,極具人格魅力,他作戰風格獨特,喜好冒險,在險惡的局面下更能激發他的斗志和創造力,他善于臨場應變,總能準確洞察對手心思,出奇制勝,令敵人難以捉摸,他正直果敢,兼具狡黠與幽默,有時喜歡捉弄人。
《靂劍》的結局充滿了悲壯與奮進的力量,嚴頌聲的犧牲和譚俊的勝利,共同構成了這部抗戰劇深刻而感人的終章,這樣的結局不僅讓觀眾對英勇的抗戰將士產生了無盡的敬意,也進一步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該劇講述了1938年秋,日寇向皖南發動進攻,意圖打開華中腹地,新四軍支隊司令譚俊與日軍指揮官齋藤少將之間在繁昌戰場展開了五次激烈的交戰,我軍既要抵御日軍的正面進攻,又面臨著身邊臥底特務——尚孟哲隨時可能采取的致命性破壞活動,經過一系列曲折離奇的故事后,最終取得了勝利。
《攸縣少帥》中譚俊的原型可能是黃克誠,他們都是湖南人,都曾是當地工運的組織者,在武裝暴動失敗后,他們都曾藏匿起來。
第一集:1928年,湖南長沙,特遣隊嚴頌聲奉命報到,他被司令安排前往攸縣對付共軍,嚴頌聲星夜率部趕去。
《靂劍》以新四軍著名將領譚震林為原型,講述了男一號譚俊從湖南攸縣工會負責人成長為新四軍皖南支隊司令的過程。
《靂劍》與《雪豹》都是抗戰題材的電視劇,但兩者在劇情和敘事風格上有所不同。《靂劍》以真實的歷史 *** 為背景,講述了新四軍與日軍在皖南地區的抗戰故事。
該劇繼承了《雪豹》的特色,大膽啟用眾多青年優秀演員,讓觀眾更能夠看到新面孔的精彩表現。(網易娛樂) 《靂劍》以1928年國共內戰時期的湖南攸縣為起點,歷經紅軍軍官學校、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于1938年與日軍激戰安徽繁昌達到高潮,故事脈絡清晰,情節跌宕起伏,熱血勵志點頻出。
《靂劍》中的譚俊是新四軍皖南支隊司令,36歲,大革命時期加入 *** ,機智勇敢,極具人格魅力,他作戰風格獨特,喜好冒險,在險惡的局面下更能激發他的斗志和創造力,他善于臨場應變,總能準確洞察對手心思,出奇制勝,令敵人難以捉摸,他正直果敢,兼具狡黠與幽默,有時喜歡捉弄人。
1、該劇講述了抗戰時期譚俊(喬鵬樾 飾演)從攸縣工會負責人成長為新四軍皖南支隊司令的曲折經歷,真實地再現了皖南新四軍的抗戰歷史,圍繞紅軍“反圍剿”的歷史 *** 展開,展現了皖南新四軍的抗戰風云,1938年秋,日寇向皖南發動進攻,意圖打開華中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