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發展的長河中,收入差距的擴大似乎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貧富差距,平衡效率與公平,統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和需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歷了波浪式變化,總體呈現擴大趨勢,2009年,這一差距達到33倍的歷史最高點,之后逐年下降,2015年降至73倍,區域間的收入差距在經歷擴大后,近年來也呈現出縮小的趨勢,以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為例,2015年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為3倍,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為36倍。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歷了由縮小到擴大的轉變,近年來擴大速度加快,2002年,城鄉居民的收入之比為11∶1,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尤為明顯。
最高檔收入組占全部國民財富的比重越大,說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不平等程度越高,據曾國安統計,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最高收入組、次高收入組、中間收入組、較低收入組和最低收入組居民的收入分別占居民總收入的47%、22%、15%、10%和6%。
基尼系數(英文:Gini index、Gini Coefficient)是國際上普遍使用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標,其數值介于0和1之間,基尼系數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趨向平等,盡管國際上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基尼系數通常被視為衡量收入分配公平性的重要工具。
基尼系數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在1922年提出的,用于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數最小為0,表示收入分配絕對平均;最大為1,表示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實際的基尼系數介于0和1之間。
基尼系數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標,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在20世紀初提出,它是一個比例數值,介于0和1之間,用于綜合分析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
基尼系數的范圍在0到1之間,數值越低表示收入分配越平等,當基尼系數低于0.2時,被視為收入分配絕對平均;0.2至0.3之間為比較平均;0.3至0.4為相對合理;0.4至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而當基尼系數超過0.5時,則意味著收入差距懸殊。
基尼系數是一個衡量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它包括收入基尼系數和財富基尼系數兩種類型,收入基尼系數基于家庭收入數據,而財富基尼系數基于家庭總資產數據,基尼系數的最大值為1,最小值為0,數值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平等,沒有國際組織或教科書定義理想的基尼系數標準。
合理分配收入,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注重積累和儲蓄,例如每月將一個特定的百分比(如30%)留下來并儲蓄,以逐步積累一筆現金用于應急,主動學習和了解理財市場的知識和信息,為投資做出更好的決策。
基尼系數是指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其最大值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
基尼系數,是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勞倫茨曲線所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它是比例數值,在0和1之間,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
基尼系數是指國際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基尼系數最大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數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國際上并沒有一個組織或教科書給出最適合的基尼系數標準。
基尼系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它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數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絕對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實際的基尼系數介于0和1之間。
基尼系數警戒線是0.4,衡量一個國家貧富差距的指數叫基尼系數,基尼系數警戒線是0.4,基尼系數在0-1之間,基尼系數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