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歷史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敦煌莫高窟歷史背景是始建于前茄中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后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盡頭的敦煌。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一個有1600余年歷史的曠世奇葩。
莫高窟的歷史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莫高窟的歷史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余個。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于是萌發開鑿之心。
1、這一時期,敦煌經濟發展、地位提高,中央主管西域事務的護西域副尉長駐敦煌,這里成為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魏文帝曹丕篡位以后,派兵消滅了河西的割據勢力,委派尹奉為敦煌太守。
2、敦煌古稱沙州,位于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
3、敦煌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在中國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閃爍著絢麗奪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創建以來,經過一千多年的連續開鑿營造,至今保存洞窟492個,彩塑2200多尊,壁畫45000多平方米。
4、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莫高窟 (甘肅敦煌景點)。 莫高窟開鑿的歷史背景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于是萌發開鑿之心,后歷建不斷,遂成佛門圣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5、敦煌歷史:敦煌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后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
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后建立了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前涼 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為沙州。公元400年,李暠據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以后亡于北涼。
春秋時,此地因“地產好瓜”得名瓜州。戰國時,月氏逐漸強大,吞并羌人,趕走烏孫,這里屬大月氏國。秦漢之際,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敗月氏,占據敦煌。
歷史文化遺產資料有北京人遺址、甘肅敦煌莫高窟、長城、陜西秦始皇陵兵馬俑、北京故宮等。北京人遺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
在中國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閃爍著絢麗奪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創建以來,經過一千多年的連續開鑿營造,至今保存洞窟492個,彩塑2200多尊,壁畫45000多平方米。
展開全部 簡述敦煌石窟的形成歷史背景和價值 敦煌石窟 石窟寺源于印度,隨佛教東傳經阿富汗、新疆至敦煌,后又傳入中原,出現麥積、炳靈、云岡、龍門、大足等石窟。一般人們以敦煌、云岡、龍門為中國之三大石窟。
展開全部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后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 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
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
敦煌起源:“敦煌”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
敦煌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09年,漢武帝時期設立了敦煌郡。敦煌位于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上,是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和波斯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匯地。在敦煌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融合了多種民族文化元素,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敦煌文化起源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它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