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的是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變法。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到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頓丘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
2、商鞅變法的國君是秦國的秦孝公。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趙氏,《越絕書》作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秦獻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3、秦孝公前361年 - 前338年,商鞅變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周顯王封諸侯之伯。秦惠文王時,商鞅被除以極刑。
4、秦孝公(前381—前338),戰國時期秦國杰出的君主。嬴姓,趙氏,名渠梁,秦獻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其畢生追求富國強兵,任用商鞅實施變法,使秦國加快了崛起的腳步。
5、商鞅變法是秦國的秦孝公。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得到加強,確定了法治的思想,為后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主要內容有推行縣制、重農桑、獎勵軍功等。
1、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戰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咸陽,其二是任用商鞅變法。
2、秦孝公。春秋時期秦國的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工、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3、秦孝公。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秦孝公前來支持商鞅,進行了一場比較徹底的封建變法改造運動。它實行了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耕戰備、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支持者是秦孝公,執行者就是商鞅。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
支持者是秦孝公,實施者是商鞅。公元359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國公布了《墾草令》,作為全方位變法拉開了序幕。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趙氏,《越絕書》作秦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秦獻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商鞅的觀點屬于諸子百家中的法家,支持商鞅變法的國君是秦孝公。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⒈商鞅變法的支持者:當時的秦國國君 秦孝公;⒉商鞅屬于哪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法家;⒊法家代表人物:李悝(lǐ kuī)、韓非子等。
商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全名為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后,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
法家學派。法家學派是春秋戰國時的一個重要學派,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學者一致認為其為道家分支。起源于春秋時的管仲、子產,發展于戰國時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
商鞅在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屬于“法家”。他主張從重量刑,使百姓畏懼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衛鞅就是商鞅變法里的那個商鞅。孝公是戰國時秦國的國君 是法家的管理思想,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