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氣溫逐漸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濕度相對降低,氣候變得干燥,中醫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稱之為“秋燥”,其性質清肅而干燥,燥邪容易傷人,耗傷津液,所謂“燥勝則干”,津液耗損后,人體容易出現一系列干燥癥狀。
秋天容易感到疲乏,適當午休很有必要,但早晨不宜貪睡,保持規律的晝夜節律有助于減輕秋天的昏沉感,秋季干燥引起的便秘,多見于青年人,常伴有口干、口臭、尿黃等癥狀,適當食用苦瓜,或食用蘿卜、山藥、蓮藕等富含膳食纖維且能滋養肺部的食物,有助于緩解癥狀。
秋季養生的關鍵在于養陰防燥,隨著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保養體內陰氣成為首要任務,防止燥邪侵襲是關鍵所在,中醫的保健手法如拔罐、刮痧、針灸、艾灸等,若能具體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將有助于維護身體健康,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更需注意保暖,調整作息規律,早睡早起以適應季節變化。
中醫認為,秋季是人體由陽轉陰的過渡時期,肺主秋,肺氣虛弱則人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力下降,易生悲傷情緒,肺主收斂,因此秋季應以養肺為原則,適當進補,才能實現健康長壽,秋季養生要點包括:起居要早睡早起,注意增添衣物,防止肺部受涼;鍛煉要增加戶外運動。
養生之道,在于順應自然,不強求硬碰,保持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如此方能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原文《庖丁解牛》(選自王先謙《莊子集解》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養生之道,旨在順應自然規律,不使身心受到損害,人生有限,知識無窮,以有限之生命追求無限之知識,難免有所不及,然已有不及,若仍執著追求,則除了危險之外,別無所得,養生應注重順應自然,不使身心受損。
至于生活中稍有不慎,細微之處受損,累積細微之損,終成衰老之象,從衰敗至白首,從白首至暮年,從暮年至終結,這一切若隱若現,常人難以察覺,只有明智之人,才能在未雨綢繆之際,謹慎應對各種潛在危險,正如古人所說:“養生之道,貴在未病先防。”
1、作者:王邦畿 詩名:己亥立秋 朝代:明末清初 全文:年來樹木摧應盡,衰落何因別蚤秋,近海好風初及岸,遠山微月漸生樓,吟詩不厭吟千遍,飲酒何妨飲百甌,惆悵一年今又半,漁竿辜負蓼花洲。
2、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03:12:57,農歷七月(小)初八,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度,春華秋實,意味著植物即將成熟,從這一天起,秋天正式開始,天氣逐漸轉涼,月明風清,此后,氣溫逐漸下降。
3、《醉花間·望秋月》 作者:任冉 望秋月,賞秋月,秋月怨離別,常在夢中逢,思戀腸愁絕,兩情同腔血,生死尤永訣,人生旅途中,相印心相悅。《相見歡·秋思》 作者:任冉 闌風長雨清幽,又中秋,落木蕭蕭阡陌,暮蟬啾,落英墜,離人淚,思悲愁,世路人生多少,志難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