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模式--皮亞杰、科爾伯格--最流行、最廣泛--研究兒童的道德判斷力(道德認知)。體諒模式--彼得·麥可費爾--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學會處理人際關系(道德情感)。
德育模式主要有認知道德發展模式、體諒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學習模式和集體教育模式。“平行教育影響”是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集體教育思想的主要方法。
我國學校德育模式的新探索有發展模式、學習模式、體諒模式 。發展模式: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柯爾伯格。他反對相對主義的道德價值觀,主張建立普遍的道德價值。
社會模仿模式 :主要是美國的班杜拉創立的,該模式認為人與環境是一個互動體,人既能對刺激作出反應,也能主動地解釋并作用于情境。
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四種成分。
社會模仿模式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主張:需要通過觀察他人在相同環境中的行為,從他人行為獲得強化的觀察中進行體驗學習,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礎上的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1、德育作用包括社會性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社會性功能:主要指學校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生影響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
2、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兩大含義:一是德育的“教育”或價值屬性;二是德育作為教育子系統對平行系統的作用 德育對智、體、美諸育的促進功能。
3、德育的作用主要是促進學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德育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包括正直、誠實、善良、友善等方面的品質。這些品質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基礎,也是未來成功的關鍵。因此,德育教育在促進學生良好品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德育的基本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德育的政治功能。即德育在再生產一定的政治關系,鞏固一定的政治制度,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識,發展一定的政治機構,引導一定的政治行為等方面發揮的作用。
5、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兩大含義:一是德育的教育或價值屬性;二是德育作為教育子系統對平行系統的作用德育對智、體、美諸育的促進功能。幫助個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