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帝國:1933-1945 納粹德國 “第三帝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tǒng)治的德國。先后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
2、第一帝國是神圣羅馬帝國,第二帝國是德意志帝國。這個德國第一帝國存在于10世紀至19世紀,在那個時候,德國還沒有被稱為德國。當時的位置與現(xiàn)在略有不同,在第一帝國,那是神圣羅馬。
3、神圣羅馬帝國是德國第一帝國,存在的時間為公元962-公元1806年;德意志帝國是德國第二帝國,存在的時間為公元1871年-1918年;第三帝國則是指納粹德國,存在的時間為公元1933年-1945年。
4、希特勒稱自己的納粹政權(quán)為“第三帝國”,自認為是“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的繼承者。在他看來,他到底繼承了誰呢?所謂第一帝國,就是中世紀的神圣羅馬帝國;所謂第二帝國,就是普魯士統(tǒng)一德意志后所建立的德意志帝國。
5、納粹德國宣揚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以神圣羅馬帝國為第一德意志帝國,以普魯士建立的德意志帝國為第二德意志帝國,以自己為第三德意志帝國,這是為了表達納粹黨復興民族的雄心。
弱小的國家沒有資格和本錢談外交。這在戰(zhàn)爭時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實很簡單,外交成功是要看雙方地位是否平等,特別是在戰(zhàn)爭時期,你手上有多少籌碼就代表你有多少本錢,談判的本錢。
世界政策: 19世紀90年代后期起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隨著實力的膨脹,從謀求歐洲霸權(quán)轉(zhuǎn)變?yōu)橹\求世界霸權(quán)。制訂和推行世界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它于1895年1月宣布“德意志要成為世界帝國”。
由此可見,帝國主義列強實行的外交政策是實力政策,半殖民地的中國在外交上沒有獨立的地位。所以弱國無外交。
這個統(tǒng)一要看怎么說了, 算上三次帝國(第一帝國:神圣羅馬帝國;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納粹德國) 再加上兩次共和國(第一共和國:魏瑪共和國;第二共和國:德意志聯(lián)邦) 這樣算的話,應該是五次。
神圣羅馬帝國(962-1806),名義上是帝國,國家元首稱皇帝,但實際上處于四分五裂狀態(tài)。1806年拿破侖攻占奧地利,強迫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去掉帝號,帝國名實具亡。這之后德國長期處于分裂狀態(tài)。
德國歷史上貌似也就那么兩次統(tǒng)一。第一次是俾斯麥所領導的普魯士以鐵血的武力方式。
年1月18日,德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舉行加冕典禮,宣布了統(tǒng)一德意志民族國家的誕生,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1919年6月簽訂的《凡爾賽合約》,迫使德國割地賠款。
在此之前,德國歷史上曾存在兩個帝國: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和德意志普魯士帝國。希特勒上臺后,認為一定要為德國重奪榮耀,重新建立一個強大的德國,因為歷史上德國有過兩次鼎盛時期,所以就將這種目標定為“第三帝國”。
德意志第一帝國指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的圣神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指一戰(zhàn)期間的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統(tǒng)一德意志)。德意志第三帝國指二戰(zhàn)期間的希特勒統(tǒng)治的德國。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羅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