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今天讓我們一同揭開劉備這位蜀漢開國皇帝的神秘面紗。在《三國志》中,劉備的身份、家世、事跡均有詳實記載,他的“皇叔”之稱實為后世小說所賦予。從劉備的預言、生平到臨終托孤,無不展現其智慧與胸懷。讓我們深入挖掘這段歷史,感受這位英雄的傳奇人生。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劉備的形象似乎總是與傳奇色彩緊密相連,令人驚奇的是,在正史《三國志》的記載中,討伐董卓的聯軍名單中竟然沒有劉備的名字,這無疑給這位蜀漢開國皇帝的歷史形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陰影,要知道,曹操與孫堅在討伐董卓的戰役中都留下了赫赫戰功,而劉備同樣有起兵討伐董卓的記載。
讓我們回顧一下《三國志》的記載?!度龂尽纷鳛檎?,對劉備的身份有著詳盡的描述,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確實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人,他的祖父劉雄曾擔任縣令,而到了父親劉弘這一代,家道才逐漸中落,值得一提的是,《三國志》的編纂者陳壽曾在蜀漢為官,因此能夠接觸到豐富的史料。
在《三國志》中,劉備的字被稱為“玄德”,他出生于涿郡涿縣(今河北涿縣),涿縣原屬燕地,在東漢末年隸屬于幽州。《三國志》明確指出,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這表明劉備自稱皇室后裔的遠支是有史可考的,沒有錯。
關于劉備自稱“皇叔”的說法,在《三國志》中卻找不到任何記載,我們只能在《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等后世小說中看到這一稱呼,這似乎暗示著,劉備的“皇叔”身份并非正史所記載,而是后人根據小說等文學作品所賦予的。
讓我們深入探討《三國志·蜀志·劉備傳》的全文。
1、《洛書錄運期》和《孝經鉤命決錄》中記載了關于劉備的神秘預言,如“九侯七杰爭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頭,誰使主者玄且來”和“帝三建九會備”,這些預言似乎預示著劉備將承擔起拯救天下的重任。
2、《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載了劉備的生平事跡,包括他的家世背景、仕途經歷以及與諸葛亮的關系等。
3、諸葛亮出山后,劉備將他視為自己的老師,兩人關系親密,共同探討天下大事。
4、《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故事,展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和求賢若渴的心態。
5、在分析曹操與袁紹的對比時,劉備認為曹操雖然名微眾寡,但最終能夠克紹,這不僅是天時,更是人謀。
6、三顧茅廬”的記載,實際上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在公元206年至207年之間,劉備得知諸葛亮有才,便帶著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請諸葛亮出山。
在三國歷史中,成語“聞雷失箸”源于一段充滿戲劇性的故事,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懼或驚訝的情況下,連手中的筷子都掉落在地。
這個成語的故事發生在劉備寄居曹操時期,當時,劉備兵敗,不得不寄居曹操處,為了掩飾自己爭天下的宏圖,以免曹操猜疑,劉備假裝種菜,一天,曹操與劉備閑聊,提到天下英雄,曹操直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眲湔诔燥?,聽到這句話后,手中的筷子突然掉落在地,這就是“聞雷失箸”的由來。
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也有關于“聞雷失箸”的記載:“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先主方食,失匕箸?!?/p>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自知病重,于是召集諸葛亮、李嚴等臣趕到白帝城,臨終托孤,囑托后事,并給兒子劉禪留下了著名的遺詔。
在遺詔中,劉備表達了對先帝創業未竟的遺憾,以及對蜀漢國運的擔憂,他說:“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備在遺詔中,將諸葛亮視為托孤重臣,希望他能夠輔佐劉禪,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他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和重托。
在劉備臨終之際,諸葛亮聽后感動落淚,表示將竭盡全力輔佐幼主,以完成劉備的遺愿,劉備放心了,于是叫來劉禪,讓他拜諸葛亮為相父,并叮囑劉禪要時常聽從相父的教誨。
這段千古佳話,不僅展現了劉備的智慧和胸懷,也體現了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擔當,在劉備的托孤下,諸葛亮成為了蜀漢的頂梁柱,為蜀漢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