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與楊振寧,兩位物理巨擘的傳奇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合作的輝煌與分道揚鑣的無奈。他們的恩怨情仇,背后是名利與信仰的較量。盡管如此,他們在科研上的成就依然輝煌。這段歷史,既令人唏噓,又啟發(fā)我們,真正的科學家應以追求真理為宗旨,而非被名利所累。
李政道與楊振寧,兩位物理學界的璀璨星辰,曾攜手共創(chuàng)輝煌,卻最終因種種原因分道揚鑣,這段往事,如同一段跌宕起伏的傳奇,引人深思。
在他們的合作巔峰時期,李政道感到失望,于是提出了暫停合作的建議,書中記載,楊振寧聽后情緒激動,甚至哭泣,表示非常愿意繼續(xù)合作,李政道卻感到無可奈何,兩人同意暫停合作,當年11月,李政道向奧本海默遞交了辭職書。
這段恩怨的背景,季承在書中如此描述:“我寫他們的恩怨,是抱著客觀的態(tài)度寫歷史,歷述事實,不偏不倚,不做結論。”對于這段恩怨,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深以為憾,但各執(zhí)一詞。
在我看來,名利二字或許是導致他們由親密的合作伙伴變?yōu)樾瓮啡说闹饕颍捎跅钫駥幒屠钫缽奈丛诠妶龊铣吻尻P系變淡的原因,這僅是我的個人猜測,并無確鑿依據(jù)。
在這段感情破裂的時期,兩人合作十分緊密,研究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期間,他們共同發(fā)表了多篇論文,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楊振寧和李政道分手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自1946年以來,兩人合作了16年,并因“宇稱不守恒理論”共同獲得諾貝爾獎,李政道在2003年7月于紐約寫道:“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其中兩個人最終不合的主要原因還是兩個人的性格、信仰出現(xiàn)了分歧。”
李政道,這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為何不愿回國?他曾在一次采訪中笑著表示:“我不愿意被人洗腦子。”這或許是他不回國的原因。
李政道在美國的生活已經穩(wěn)定,家庭和事業(yè)都在這里,回國需要面對適應新環(huán)境、安頓家庭、安排子女教育等許多實際問題,這些可能會影響他的生活質量和學術研究。
李政道并沒有把回國視為畏途,只是覺得像巫寧坤這樣的“出二代”和留美科學家比較,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更容易適應國內的科研環(huán)境,而像自己這樣的“土鱉”,回國發(fā)展會面臨許多困難。
楊振寧在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中美建交在1979年,在1979年之前,中國不可能獲得美國國籍信息,所以查不到楊振寧國籍,在能查到之后,楊振寧就已經是美國國籍了,所以他是美籍華人。
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是中國國籍,但他后來為了工作需要,又加入了美國國籍,他不能算是中國國籍。
李政道至今仍健在,截至2022年8月12日,李政道已經94歲,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并未發(fā)布有關李政道名譽所長逝世的消息,因此李政道現(xiàn)在還在世。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在宇稱不守恒、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臨回國前,李政道去送巫寧坤,巫寧坤問李政道為什么不一起回到祖國服務
在臨回國前,李政道去送巫寧坤,巫寧坤問他為什么不一起回到祖國服務,李政道的原話是:“寧坤,你是從裝甲堡壘中出來的,你受過最良好的訓練,我則只是在密歇根從雪中升起的一只井蛙,我沒有你那么堅強,我禁不住要害怕。”
巫寧坤眼見身前二人地位迥異,不禁回憶起二十多年前二人于美國分別時情景,追想當年于美國芝加哥大學求學之時與中國同窗縱論天下,懷抱一顆赤子之心毅然歸國,往事歷歷心酸皆涌上心頭。
北大天才張益唐:寧愿在美國洗碗,也不愿回國,58歲終破世界難題
北大數(shù)學天才張益唐,寧愿在美國洗碗也不回國,如今情況如下:1955年張益唐出生在上海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都是高知,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為他創(chuàng)造了學習研究的環(huán)境。
張益唐在學術研究上一直堅信自己的理論,即使外界很多人表示他的理論是錯誤的,這間接體現(xiàn)了他對學術嚴謹?shù)膽B(tài)度。
張益唐之所以會說出寧愿在美國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這番話,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為了能夠學有所成,不想回國面對各種人情世故,他為數(shù)學界做出了突出貢獻。
而他有這個成就的時候已經58歲了,很久以后,張益唐解釋說:“本人當時只想地道地停止學術研討,懼怕回國之后太過于在意世俗的目光,就無法做一個地道的學術人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