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線束以一定厚度穿過人體,進行診斷或者治療,即放射醫學;其中放射治療是利用放射線如放射性同位素產生的α、β、γ射線和各類x射線治療機或加速器產生的x射線、電子線、質子束及其它粒子束等治療惡性腫瘤的一種方法。
具有操作普通X線、CT、MRI、DSA、放射治療及核醫學成像技術等的能力,能夠靈活應用各種醫學影像成像技術實施個性化檢查方案,精通影像設備的工作原理,開展有效的醫學影像質量管理活動;就業去向:各級醫院放射科、核醫學科、放療科等從事醫學影像技術、設備維護與管理工作。
核醫學是研究原子核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及其理論的學科, 是一門新興的應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線進行疾病診斷、治療及醫學研究的學科。核醫學涉及領域之多、應用范圍之廣、技術手段之先進、方法學內涵之豐富是核技術現代應用的典范。 核醫學的日常工作離不開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線。
概念不同: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持續地向外傳送熱量,放射是以高能粒子的形式持續地向外放射粒子。釋放物質的不同:輻射:放出來的是電磁波(相同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衍生發射的震蕩粒子波)。
放射線的定義 放射線是指從放射源發出的具有穿透能力的電磁波或粒子流。這些射線包括各種類型的輻射,如α射線、β射線、X射線和γ射線等。它們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穿透能力。放射線的性質 穿透性:放射線可以穿透物體,穿透能力取決于射線的類型和能量。
1、放射屬于放射醫學系。放射醫學是一門研究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輻射來治療疾病和進行影像診斷的學科。放射醫學涉及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如放射治療、放射診斷、放射生物學等。
2、自然界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是鈾系、釷系及不屬任何系的鉀-40。鈾系:是由天然鈾-238衰變后再不斷衰變產生的一系列放射性物質,鈾-238衰變后產生的釷-234并不穩定,還要繼續衰變,于是產生一系列放射性核素,一直要衰變成為鉛-206后才穩定。這個系列的重要放射性元素有鐳-22氡-222等。
3、放射系是指重放射性核素的遞次衰變系列。共有四個放射系,它們彼此獨立。這些重放射性核素的電荷數Z都大于81。自然界存在三個天然放射系,其母核半衰期都很長,與地球年齡(約45億年)相近或大于地球年齡,因而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后還能保存下來。
4、放射性現象可分為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天然放射性源自自然界存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來自三個放射系:釷系、鈾系和錒系。人工放射性則是通過核反應實驗產生的,由約里奧-居里夫婦在1934年首次發現。
5、鈾系:這一系列放射性物質源自天然鈾-238,經歷多次衰變最終形成穩定的鉛-206。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包括鐳-22氡-222等在內的多種放射性元素。釷系:由天然釷-232衰變產生的一系列放射性核素,最終衰變為穩定的鉛-208。釷系中的主要放射性元素包括鐳-224和氡-220。
概念不同: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持續地向外傳送熱量,放射是以高能粒子的形式持續地向外放射粒子。釋放物質的不同:輻射:放出來的是電磁波(相同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衍生發射的震蕩粒子波)。
輻射與放射的不同點:輻射是熱,光,聲,電磁波等物質向四周傳播的一種狀態。放射是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 輻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對等。不論物體溫度高低都向外輻射,這一點不同于傳導,傳導是單向進行的。
釋放物質差異:輻射釋放的是電磁波,這些波由電場和磁場在空間中產生并傳播的振蕩粒子波。相比之下,放射釋放的是高能粒子,這些粒子在現代粒子散射實驗中扮演著“炮彈”的角色,是研究物質基礎結構的關鍵工具,幾乎成為粒子物理學家的唯一手段。
輻射與放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在物理學和生物學等領域中有不同的含義和應用。輻射通常指的是能量以電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在空間中傳播的現象。這種能量可以來自多種來源,如太陽光、無線電波、X射線等。
只要其溫度高于絕對零度,就會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釋放熱量。這種能量釋放的方式被稱為輻射。 區別與聯系:放射性射線和輻射都是能量釋放的形式,但它們的含義和應用場景有所不同。輻射的概念比放射性射線更為廣泛。在理解和應用這些概念時,我們需要注意它們的區別,并在適當的情況下進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