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隧道洞周的相對位移變化。收斂值可以增大,也可以減小,要看實際情況。
對其進行橫向和豎向的收斂變形測量就顯。收斂測量系統可以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種,接觸式主要為將多個傾斜角傳感器按一定的布設方式布設在隧道周圍,通過測得的角度計算出測點縱向和橫向的變化,如巴塞特收斂測量系統。
小于0.2mm/d。隧道二襯施混凝土澆筑,隧道周邊位移速率有明顯減緩趨勢,水平收斂(拱腳附近)速度小于0.2mm/d, 或拱頂位移速率小于0.15mm/d。隧道是埋置于地層內的工程建筑物,是人類利用地下空間的一種形式。
隧道主辦收斂是隧道周邊相對方向兩個固定點連線上的相對位移值,它是隧道開挖所引起圍巖變形最直觀的表現,采用收斂計進行量測。隧道開挖爆破后應盡早在隧道兩側邊墻、拱腰水平方向埋設測桿或球頭測樁,埋設深度約為20~30mm,鉆孔直徑為40~50mm,用快凝水泥固定,測樁球頭需設保護裝置。
不是,隧道監控量測,是要測量到收斂基本穩定就可以停止的,因為隧道沒有絕對的穩定,只有相對穩定和基本穩定。
隧道“周邊位移”主要是用各種類型的收斂計進行測量。每10~50m設置一個斷面,每斷面2~3對測點。而“拱頂下沉”是用水平儀、水準尺、鋼尺或測桿測量;“地表下沉”是用水平儀、水準尺測量;“圍巖體內位移”是通過在洞內鉆孔中安設單點、多點桿式或鋼絲式移位計測量。
收斂計主要是測量隧道圍巖變形,通過在圍巖表面預埋的埋點(或掛鉤),量測埋點之間的變形量。三角法、梯形法、多邊形法都是大同小異,就是沿著隧道開挖面,第一時間設置埋點,搜集開挖初始的各點之間的距離,然后通過不斷的采集距離數據,分析個點之間的變形量。
【答案】:D 本題考查的是隧道施工監控量測技術。其中收斂計用來測量周邊位移。水準儀、銦鋼尺、全站儀或其他非接觸量測儀器用來測量拱頂/地表/拱腳下沉,圍巖體內位移的測量工具是單點、多點桿式或鋼絲式位移計。
在復合式襯砌和噴錨襯砌隧道施工時必須進行必測項目的量測。必測項目見表1B414022-1。應根據設計要求、隧道橫斷面形狀和斷面大小、埋深、圍巖條件、周邊環境條件、支護類型和參數、施工方法等綜合選擇選擇項目。選擇項目見表B414022-2。
1、在施工過程中始終堅持“先探測、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弱擾動、強支護、勤測量,早封閉”的施工原則,地表沉降,隧道拱頂沉降、收斂變形均處于可控范圍之內,完成隧道開挖344米,成功實現本區間隧道右線大里程貫通。
2、廈門市政建設指揮部等進行了“現代城市雙洞、雙線隧道修建技術的研究”[8],提出了城市雙線隧道最小凈距的參考值,在凈距優化上有了較大突破;張玉軍等[9]結合京珠國道沿線近距離雙隧道開挖與支護過程,對比分析了圍巖與支護結構的受力、變形及塑性、受拉區的演化狀況,提出了雙洞凈距壓縮的可能性。
3、洞室開挖改變了圍巖的初始應力狀態,由于圍巖應力重分布和隧道周邊應力釋放,使圍巖產生了變形,隧道周邊初期支護有不同程度的凈空向內位移和拱頂下沉,因此,必須在隧道開挖支護后及時進行初期支護位移量測,根據量測結果判斷圍巖和支護結構的穩定性,并及時修改支護參數,確保施工安全。
4、大西項目部承建的喬家山隧道是大西線高風險隧道,隧道長5公里,最小埋深為7米,具有路線長、跨度大、地質復雜等特點,是全線控制性工程。喬家山隧道橫穿18條大斷層,穿越濕陷性黃土1435米,流變型膨脹巖3535米,土質軟弱易變形,施工安全隱患多。
1、就是隧道洞周的相對位移變化。收斂值可以增大,也可以減小,要看實際情況。
2、接觸式收斂測量系統需要在每個觀測斷面布設傳感器,當存在大量斷面需要觀測時(如在隧道直線段需50 米觀測一個斷面,曲線段10 米觀測一個斷面),這種方式是不現實的,因此在實際工程使用中,多使用非接觸式收斂測量系統。
3、隧道凈空收斂點。隧道收點是指隧道凈空收斂點,是盾構法施工時的重要監測項目,隧道內部凈空尺寸的變化被稱為收斂位移,隧道凈空收斂測量作為判斷隧道支護結構穩定性的方法被廣泛采用。
4、隧道開挖完或初支后,由于隧道的開挖,使山體應力改變,隧道周邊會發生收斂(有的地方變小,有的地方變大)但這個變化的值不會超出一定的值,否則就會塌方,非常重要的,開挖完后要及時埋點,用專用收斂儀進行測量,并對其數據進行分析,并上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