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進入網絡設備的配置界面。以Cisco設備為例,啟動相應軟件后,進入Cisco交換機的CLI界面,輸入“enable”命令進入特權配置模式。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VLAN數據庫進行配置。輸入“vlan database”命令后,即可開始進行VLAN的創建與設置。例如,輸入“vlan 10 name v1”命令,即創建并命名了一個ID為10、名稱為v1的VLAN。
完成VLAN的創建后,需將特定的接口分配給對應的VLAN。如使用“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命令,將f0/1接口劃分給vlan 10,即此接口連接的計算機將被劃入vlan 10。對于交換機間的接口,應配置為trunk模式以實現不同VLAN間的通信,使用“switchport mode trunk”命令即可。
為了確保線路的冗余性,可以在交換機間配置快速生成樹協議。輸入“spanning-tree vlan 10”及“spanning-tree mode rapid-pvst”命令,即可實現這一功能。
在實現VLAN間通信時,需使用路由器進行IP地址的封裝及訪問控制列表的配置。例如,通過“encapsulation dot1q 10”命令對特定接口進行VLAN ID封裝。接著配置單臂路由,以實現VLAN間的網絡通信。通過“ip address”命令為路由器接口分配IP地址,然后使用訪問控制列表(ACL)來限制外部網絡對內部網絡的訪問。
內部的網絡地址應使用私有IP地址段進行分配。如10.0.0.0-10.255.255.255、172.16.0.0-172.31.255.255及192.168.0.0-192.168.255.255等。不同VLAN的IP地址可以在同一網段內,也可以不同,這取決于具體的網絡架構需求。
深入解析VLAN劃分與網絡、IP地址規劃的策略時,首先要明確VLAN是通過邏輯方式將網絡設備分組,而IP地址則用于標識網絡中的每個節點。它們之間并非一對一的對應關系,而是可以根據組織的網絡結構和需求進行靈活規劃。在劃分VLAN時,應優先考慮網絡的隔離性和管理效率。而IP地址的規劃則需兼顧可用性和前瞻性,確保每個子網有足夠的地址空間,并考慮到未來的增長需求。
對于計算機等終端設備的IP地址配置也是重要的一環。例如,為PC0、PC1、PC2和PC3等計算機分配特定的IP地址、子網掩碼和網關,以確保它們能夠正確接入并使用網絡資源。
第5步:在交換機0上配置VLAN。在命令行界面輸入“en”以進入特權執行模式,接著輸入“conf t”進入全局配置模式。然后,在提示符“Switch(config)#”下,鍵入“vlan 2”來創建VLAN2。
第6步:在交換機1上配置相同的VLAN設置。同樣地,先輸入“en”和“conf t”進入相應模式。接著,在“Switch(config)#”提示符下,也執行“vlan 2”命令來創建VLAN2。完成VLAN的配置后,使用“Switch(config-vlan)#exit”命令退出配置模式。
第7步:測試網絡連通性。從PC0發送ping命令到PC1,檢查兩臺計算機之間的網絡連接是否正常。然后,再從PC0發送ping命令到PC2,同樣檢查網絡連通性。通過這些測試,可以確認網絡中各臺計算機之間的通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