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中國行動計劃”的新調研引起了廣泛關注。這項針對1996年至2020年間經濟間諜案件的分析顯示,亞裔美國人被指控間諜罪后,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最終未被判有罪。這一報告揭示了亞裔群體在間諜指控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尤其是一些擁有亞洲姓名的人受到的嚴厲懲罰,引發了人們對種族偏見的擔憂。許多議員、學者、律師以及活動家紛紛呼吁取消該計劃,認為其加劇了針對亞裔研究人員和教職員工的種族歧視現象。
斯坦福大學有177名教職員工公開呼吁美國司法部長梅里克·加蘭終止這一行動計劃,指出該計劃導致了針對美籍華人、華人游客和移民的負面氛圍,嚴重影響了學術交流和人才引進。今年夏天,已經有90位國會議員要求對針對亞裔的 *** 展開調查,強調隱性偏見問題的重要性。王曦,美國華人聯合會的英語聯絡主管,表示美籍華人對此深感憂慮,特別是在當前對中國的負面情緒和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他們擔心自己會被無端視為目標,這影響了他們的學術選擇和資金來源。
“中國行動計劃”主要關注教職員工、學生和學術機構的調查,但批評者指出,許多起訴案件與商業機密無關,實際效果似乎更多是引發恐慌而非有效打擊間諜活動。這些聲音反映出了該計劃存在的問題,引發了對公正公平對待所有族裔的深刻反思。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FBI對美國公民的監視行為。據相關報道透露,FBI已經監視美國公民長達20年之久。雖然國安局等其他機構也會進行類似的監控行動,但FBI的工具和手段卻鮮為人知。這是因為該機構獲得的搜查令很少透露關于技術的信息,并且一般情況下,律師也不會就此挑戰FBI。
《Wired》雜志還是整理出了一份FBI在過去幾十年里使用的攻擊工具清單。其中包括從1998年開始使用的流量嗅探器Carnivore,以及應對早期加密通信技術的鍵盤記錄器軟件。到了21世紀,FBI又引入了Magic Lantern等新一代工具,能夠遠程安裝到目標電腦上,收集各種敏感信息。
據了解,FBI利用這些工具收集的數據并不僅限于嫌疑犯,普通民眾也在其中。這些行動是否受到充分的監管也不清楚。雖然FBI作為一個情報機構,其主要目標是監視其他國家的特殊群體,如軍事、網絡、商業方面的情報,但普通人也可能因為涉及國家機密而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不論在哪個國家,對涉及國家機密的人員進行監控都是常態。因為一旦機密泄露,可能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和影響。這類人群無論是否受到FBI的監控,其在本國的審查力度肯定也很大,以防秘密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