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百家姓》的韻律篇章中,我們可以領略到諸多姓氏的古老讀音,如趙(zhào)、錢(qián)、孫(sūn)、李(lǐ)、周(zhōu)、吳(wú),鄭(zhèng)、王(wáng)、陳(chén)、褚(chǔ)、衛(wèi)、蔣(jiǎng),沈(shěn)、韓(hán)、楊(yáng)、朱(zhū)、秦(qín)、尤(yóu)。
2、尉遲,古音“yù chí”,此姓源于北魏鮮卑族,與唐朝開國名將尉遲恭有關,其在戰場上的赫赫戰功使其被尊為門神,萬俟,古音“mò qí”,雖然分開讀為“wàn sì”,但作為姓氏時讀音有所不同。
3、《百家姓》一書,成書于北宋初,收錄姓氏411個,后增補至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其排列順序并非依據姓氏人口,而是便于誦讀和記憶。《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
4、姓氏讀音解析:賁(bēn)、岑(cén)、查(zhā)、晁(chào)、仇(qiú)、笪(dá)、單(shàn)、符(fú)。“單于”亦為姓氏,讀作“chányú”。
5、單字姓氏的讀音變化:如尉(wèi)作為單姓時讀“wèi”,尉遲(yù chí)中尉讀“yù”,一字的讀音也有變化,如“一”在去聲前讀二聲(陽平),在非去聲前讀四聲(去聲)。
6、逄(páng)姓,讀音為“páng”,屬稀姓,易與“逢”(féng)或“蓬”(péng)混淆,逄、逢、蓬三姓同源,但各自來源不同。
“茍”姓的拼音為“gǒu”,部首為“艸”,筆畫數為8,在古代,“茍”姓可能存在“jù”和“gěi”的讀音,但隨時間推移,這些讀音逐漸消失或被統一。
“茍”字本意為草名,引申為如果、假使、馬虎、隨便等意,作為姓氏,“茍”讀作“gǒu”,是第三聲,此姓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古代黃帝時期。
漢字“一”有三種讀音:[yī]、[yì]、[yú],在去聲前讀二聲(陽平),在非去聲前讀四聲(去聲),[yī]表示數目、另一、專一、第一等意義;[yì]表示生僻、塞、不通俗;[yú]用于口語,如“一溜煙”。
“湯”姓的讀音為一聲,[tāng],部首為三點水,筆畫數為6,湯姓源于商湯,最早發源地當為今河南境內,湯姓人口中,讀一聲的約占68%,讀二聲的約占32%。
湯姓作為姓氏時,不讀作“shāng”,湯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得姓始祖為商湯,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領,又稱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