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大撤退,一場充滿悲壯與英勇的撤退行動,讓我們見證了英國人民的堅韌與團結。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戰斗中,他們用生命譜寫了一曲英雄贊歌。讓我們銘記這段歷史,傳承那不屈不撓的精神,為人類的光明與希望繼續前行。
當1940年的歐洲大地被戰爭的陰霾籠罩,英國遠征軍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對納粹德國的鋼鐵洪流,英法聯軍在法國的敦刻爾克城下節節敗退,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一場史無前例的撤退行動——敦刻爾克大撤退,悄然拉開了序幕。
在這場撤退行動中,船隊雖然裝備簡陋,但英國人民卻義無反顧地投入了營救之中,他們不顧生命危險,駕駛著各式各樣的船只,從巡洋艦、驅逐艦到小帆船,從民用漁船到廢棄的貨輪,組成了一支龐大的“民間海軍”,正是這些普通的英國人,用他們的勇氣和決心,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贊歌。
敦刻爾克的沙灘,松軟而綿長,為撤退行動提供了一定的掩護,德軍飛機投下的炸彈,彈片難以有效散飛,殺傷力大大減低,在這看似平靜的表象下,戰爭的殘酷仍在無情地蔓延,年5月19日,英國 *** 預見到失敗已成定局,戰時內閣指示海軍部制定組織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計劃,代號“發電機行動”。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不僅讓英法軍隊逃離了全軍覆沒的危險,更為后來的盟軍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這場撤退行動,不僅是一場軍事行動,更是一場人性的勝利。
在撤退過程中,英國遠征軍徹底拋棄了對法軍的依賴,由蒙哥馬利和亞歷山大共同構筑防線,掩護部隊撤離,這無疑是一次勇敢的自我救贖,也是英國人面對生死攸關的時刻,不再相信他人,而是選擇依靠自己的證明。
月26日晚上7時許,英國海軍部根據丘吉爾的指示,發出開始執行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通知,861艘從巡洋艦、驅逐艦到小帆船等各種類型、各種動力的船只,投入了從敦刻爾克撤退盟軍的緊急行動,在這場撤退行動中,英國人展現出了驚人的組織能力和團結精神。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后,在敦刻爾克這個位于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的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英國仍得以利用各種船只撤出大量的部隊。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5月26日至6月4日歷時九天,實際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在這場撤退行動中,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萬人。
1940年5月21日,駐扎在法國北部的法英聯軍40萬人被逼到了敦刻爾克,唯一的退路,就是從海上乘船去英國,如果這時德軍追著英法軍隊繼續打,就會把他們全都消滅在敦刻爾克,而且德軍的坦克離敦刻爾克并不遠。
這是二戰時期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撤退方是英、法聯軍,在納粹德國控制的法國小城敦刻爾克撤而出,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員與部隊,故而稱之為史上最大的最成功的撤退行動之一。
而且德軍中的空軍、海軍不想讓陸軍以軍做大,想在戰爭中也分一杯羹,特別是空軍的戈林極力想在希特勒面前表現空軍實力,畢竟殘軍好打,他說空軍就能把英法炸到投降,希特勒聽信讒言,所以讓陸軍就停下了。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歷時九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萬人。
史學家們都認為,敦刻爾克大撤退保留了希望的火種,為將來的諾曼底登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史學家們不會告訴你,導致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原因,其實有兩個:一是英法兩國膽小怕事,二是英法兩國與蘇聯的陽謀博弈失敗。
在這場撤退行動中,英國人展現出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壯麗的英雄史詩,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僅是一場軍事行動,更是一次對人類意志的偉大考驗,在這場撤退行動中,英國人用自己的行動,向世界宣告: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類的光明與希望也不會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