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朗形骸”這一成語,意指行為放任,不受世俗禮節的拘束。“放朗”意味著放縱,不受拘束;“形骸”則指人的身體,該成語形象地描繪出一個人在行為上不受傳統禮教束縛,自由自在、無所顧忌的狀態。
【拼音】:fàng làng xíng hái
【簡拼】:flxh
【解釋】:指行為放縱,不受世俗禮節的束縛。
【出處】: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例句】:這位藝術家雖然放朗形骸,卻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贏得了世人的贊譽。“放蕩形骸”這一成語,形容人的行為放縱,不拘禮節,它源自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用以描繪那些行為不羈、放縱自我的人,這種狀態意味著一個人在行為上不受任何道德規范的約束,自由自在,無所顧忌。
【拼音】:fàng dànɡ xínɡ hái
【解釋】:行為放縱,不拘禮節。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盡著他放蕩形骸,我可也萬千事,不折證。”
【例句】:在古代文人眼中,放蕩形骸是一種對傳統禮教的反叛,也是一種追求個性解放的表現。在成語“放蕩形骸”中,“骸”指的是人的身體,這里的“形骸”與“身體”同義,強調的是人的行為不受外在禮節的約束,而是隨心所欲,不受拘束。
【解釋】:形骸:人的身體。【例句】:這位詩人在作品中展現了放蕩形骸的個性,他的詩作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傳統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