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人名言中關于如何正確認識自我的智慧有云:“自我了解是一切智慧的最大源泉。” —— 伏爾泰,“人的價值蘊藏在自身之中,而非他人評價。” —— 斯托貝,“人們常常忽視自己的本性,因為他們更傾向于他人對他們的看法。”
2. 認識自己,駕馭自己,改變自己,才能影響他人,若對自己缺乏正確認識,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便難以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尊重,在自我否定與壓抑中,人往往會完全迷失自我,這似乎成了必然的結局,唯有學習正確地認識自己,提升自我形象,才能喚醒沉睡的能量,創造美好的生活。
3. “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就沒有理由不謙虛,謙虛使人心靈縮小,如同一顆小石卵,雖小卻極其堅固,堅固才能誠實。” —— 老舍,“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
4. “你,正如你所思。” —— 美國,愛默生,“凡人悔過,然后能進德。” —— 陶覺,“勝己比勝人更加光榮。” —— 英國,毛姆,“認識你自己吧。” —— 古希臘,蘇格拉底,“成功靠運氣,失敗在自己。” —— 德國,歌德,“先打量自己,再糾正自己。” —— 德國,尼采,“要有所行動,然后認識自己。” —— 法國,蒙田。
5. “自我控制是強者的本能。” —— 蕭伯納,“男兒得死所,其重如山丘。” —— 屈大均,“恢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 諸葛亮,“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 —— 盧梭,“感情壓倒理智,這就是人間產生罪惡的原因。” —— 歐里庇得斯,“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
6. “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 —— 莎士比亞,“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多有只知責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種族,禍哉,禍哉!” —— 魯迅,“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知識,每個人都會犯錯,只有愚人才會執過不改。”
1.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 選自《荀子·榮辱》
2. “自知之明 《韓非子》有言:‘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楚蹻為盜于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
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在生命的戲劇中,自知之明會以洞見的形式出現了又消失,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人應該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也是世界上最難的課題,假如你要了解自己,那就觀察他人如何行動;假如你要了解他人,那就請窺視自己的心靈。”
4. “有一種東西,比才能更罕見,更優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一個目光敏銳、見識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認自己有局限性,那他離完人就不遠了。”
“自知者”是具有自知之明之人,“知命者”是懂得命運之人,抱怨他人導致困頓,抱怨天命則無志向,若過錯在己而反責于人,豈不過于拘泥守舊?君子遵循正道,小人追逐異端,注釋中解釋了“怨”、“知命”等詞義。“君子”與“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時期分別代表貴族統治者和被統治的勞動百姓。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 選自《荀子·榮辱》
《韓非子》:“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楚蹻為盜于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參考譯文】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而進取,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求別人,難道不是不合時宜了嗎?所以君子從來是淡定自若而不驚恐,小人則是常常驚咋而不鎮定。
“自知之明的譯文(是文言文) 楚莊王要討伐越國,莊子勸諫道:“大王為什么要討伐越國呢?”莊王答道:“因為越國政治混亂,士兵戰斗力差。”莊子說:“臣認為智慧就像眼睛一樣,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經兵敗給秦國、晉國,喪失了幾百里的土地,這就是士兵戰斗力弱了。”
1.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 選自《荀子·榮辱》
2. “一個目光敏銳、見識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認自己有局限性,那他離完人就不遠了。” —— 歌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老子》第三十三章,“在生命的戲劇中,自知之明會以洞見的形式出現了又消失。” —— 詹姆斯·希爾曼,“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3. “原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自知者”是具有自知之明之人,“知命者”是懂得命運之人,抱怨他人導致困頓,抱怨天命則無志向,若過錯在己而反責于人,豈不過于拘泥守舊?君子遵循正道,小人追逐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