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古代中國的官場,探尋“員外”這一稱謂背后的深厚底蘊。從正員之外的財富象征,到現代政協委員的榮譽象征,員外一詞歷經變遷,始終承載著社會地位與財富的象征意義。讓我們一起領略這一稱謂的獨特魅力,感受歷史的沉淀與傳承。
在古代中國的官場中,員外這一稱謂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獨特的時代特征,它不僅僅是一個官職的名稱,更是一種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征。
1、員外:正員之外,財富的象征
員外,顧名思義,是指正員以外的官員,在古代,官職分為正員和員外,正員是指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的人,而員外則是指那些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官職的人,員外這一稱謂最初并不特指某一具體的官職,而是泛指那些不在正員編制內的官員,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這類官職可以通過捐買獲得,員外逐漸與財富聯系在了一起,在明朝以后,員外郎成為一種閑職,不再與科舉相關,而漸漸成為地主和商人通過花錢購買官職的途徑,這種官職的獲得,使得許多富豪得以被稱為員外。
2、員外郎:從侍從到閑職
員外郎,是員外這一稱謂的簡稱,它原本是一種官職,有“正額之外”增設之意,在三國時期魏末,最早設置了員外散騎常侍,晉朝初年又設置了員外散騎侍郎,這些官職都是皇帝的侍從官,南北朝時期,又新設了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等,這些官職雖然名義上是皇帝的親信,但實際上多為閑職,沒有實際的權力,但因其接近皇帝,因此被視為一種榮耀。
3、員外:副部級的高位,信任的象征
員外的地位在古代相當于現在的副部級,在古代,沒有員外這個稱呼,直到三國時期才開始設置,員外相當于侍從武官的職位,雖然閑職,沒有實權,但因其呆在領導人身邊,是領導信任的人,因此也是一種特殊的榮耀。
4、員外:官方人員之外,捐買之路
員外原本指的是官方人員以外的官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官職可以捐贈和購買,很多有錢人都可以稱得上員外,這種官職的獲得,使得員外成為了一種財富和地位的象征。
5、員外:正員之外,財富的捷徑
員外就是指正員以外的官員,雖然在后來,這些官職可以捐買,但這也使得許多富豪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官職,成為員外。
吏部員外郎是古代官職中的一個重要職位,其品級在不同朝代有所變化。
1、唐朝時吏部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在吏部僅次于尚書。
在唐朝,吏部設有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等職位,其中員外郎的品級為從六品上,到了明代,員外郎的品級提升為正三品,而在清代,則進一步升為從二品,成為吏部中僅次于尚書的重要職位。
2、清代六部職官設置: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經承
在清代,六部的職官設置依次是: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經承,員外郎作為其中的一員,雖然品級不高,但在六部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3、元豐改制:六部官職的正命責實
元豐改制后,廢除了三司、審官院、審刑院、太常禮院等使執機構,六部二十八司始正命責實,各舉其職,在六部官職中,各有員外郎一名,正七品。
員外這一稱謂在古代是官職的象征,而在現代,雖然這一稱謂已經逐漸淡出,但其背后的含義和象征意義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續。
1、員外:古代的候補委員
在古代,員外相當于現在的候補委員,到了現代,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員外這一稱呼逐漸淡出,但隨之出現了“候補委員”這一新的職位稱呼,其涵義與“員外”相比有一定變化,但大同小異,延用至今。
2、員外:現代的政協委員
員外在現代相當于政協委員,員外原指正員以外的官員,明朝以后員外郎成為一種閑職,不再與科舉相關,而漸漸和財富聯系在了一起,在現代,政協委員雖然不再具有官職的實質,但仍然是一種榮譽和地位的象征。
3、員外:古代與現代身份的對應
員外相當于現在的政協委員,唐朝前,員外是作為官名存在,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初又置員外散騎侍郎,南北朝時,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在官名上加員外,這些官職雖然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員外這一稱謂所蘊含的象征意義,卻在現代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