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們,今天我們走進東漢末年的風云變幻,領略了禰衡這位才子不凡的風采。他直言不諱,才高八斗,卻因傲骨錚錚而屢遭排擠。在曹操與禰衡的交鋒中,我們看到了個性的碰撞,也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禰衡的“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德配于孔孟”的豪言,至今仍激勵著后人。讓我們一起跟隨他的足跡,探尋那個時代的智慧與勇氣。
在東漢末年的風云變幻中,曹操雄踞中原,權傾一時,在這位權臣的麾下,卻有一位才子,他名叫禰衡,字正平,是平原郡般縣人,這位名士,才高八斗,氣宇軒昂,卻因直言不諱,屢遭權貴排擠。
一次,曹操問禰衡:“汝有何能?”禰衡傲然回答:“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顏,豈與俗子共論乎!”曹操身邊的張遼正握劍欲斬之,禰衡的豪言壯語,令曹操心生忌憚,卻也讓他對這位名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曹操詢問荀攸:“誰人可去?”荀攸回答:“孔文舉可當其任。”曹操點頭同意,荀攸出見孔融,說道:“丞相欲得一有文名之士,以備行人之選,公可當此任否?”罵曹”的緣起,遠非如此簡單,在此不妨先略探究竟。
“彌正平裸衣罵賊”,這個故事流傳甚廣,講述的是名士禰衡被孔融推薦給曹操,卻遭到曹操的輕慢,曹操用他為鼓吏,以此羞辱他,在一場盛大的宴會上,禰衡當著滿朝文武,借擊鼓之機,大罵曹操,發泄心中的不滿,他的舉動,令在場的文武官員相勸,最終勉為其難,為曹操下書,去順說劉表。
“周處除三害”、“望梅止渴”、“擊鼓罵曹”等故事,成為后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新亭對泣”、“子猷獻戴”等也成為后世詩文常用的典故,這些故事,不僅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風貌,也反映了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德配于孔孟”這句話,出自禰衡之口,禰衡,這位東漢末年的名士,個性恃才傲物,與孔融交好,他在這句話中,表達了自己對治國理政的抱負。
上可以致君為堯舜,意味著他有能力輔佐君主,使之成為像堯、舜那樣的仁政明君,堯、舜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被視為仁政明君的代表,他們不僅關心人民的生活,而且建立了良好的治理體系,為后人樹立了榜樣。
下可以德配于孔孟,意味著他自身的品德可以與孔子、孟子相媲美,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禰衡以孔孟自比,表明他對自己品德的要求極高。
曹操聽后,對禰衡的才能和品德十分敬佩,于是說:“既如此,我帳下缺少一名鼓吏,到宴會時早晚擊鼓與吾聽。”禰衡的直言不諱,卻讓曹操心生忌憚,在后來的日子里,禰衡屢遭曹操排擠,最終被曹操所殺。
在《世說新語》中,擊鼓罵曹”的記載如下:
1、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枹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2、彌正平裸衣罵賊”,故事是“名士”禰衡被孔融推薦給曹操,曹對其輕慢,用為鼓吏來羞辱他,他當著滿朝文武大罵曹操,借擊鼓來發瀉,后經文武官司員相勸,勉為曹下書,去順說劉表。
3、”操問荀攸曰:“誰人可去?”攸曰:“孔文舉可當其任。”操然之,攸出見孔融曰:“丞相欲得一有文名之士,以備行人之選,公可當此任否?” 罵曹”的緣起,遠非如此簡單,在此不妨先略探究竟。
4、《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生平 劉義慶是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世說新語》是一部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言行的書籍,其中收錄了許多關于名士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風貌,以及名士們的風采,而“擊鼓罵曹”這個故事,更是成為了后世傳頌千古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