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有話說:在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陸抗雖勇猛無比,卻難挽東吳衰敗之局。孫皓的“窮兵黷武”政策,耗盡國力,民不聊生。成語“窮兵黷武”由此而來,警示后人,和平共處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共同構建和諧世界。
在三國時期,東吳后期名將陸抗以其英勇善戰、智勇雙全而聞名,他年僅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帶領他父親陸遜留下的部眾五千人,公元264年,孫皓篡位成為東吳的國君,此時三十八歲的陸抗被任命為鎮軍大將軍,此時的東吳朝政已經 *** 不堪。
在孫皓的統治下,朝政昏庸,貪污盛行,國庫空虛,孫皓本人更是荒淫無度,大興土木,建造豪華宮殿,不惜民力,陸抗雖然身為大將,卻無力改變這種局面,只能默默承受。
當時,吳國與蜀漢、魏國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孫皓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斷發動戰爭,企圖通過武力來征服其他國家,這種窮兵黷武的政策,使得吳國國力日漸衰弱,百姓生活困苦。
據《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記載:“……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而我已大病矣。”這段話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吳國軍隊的狀況,由于孫皓的窮兵黷武,吳國軍隊不斷征戰,士卒疲憊不堪,國家財政入不敷出,而敵國卻并未因此衰敗,反而越發強大。
“窮兵黷武”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三國志·吳書·陸抗傳》,在古代漢語中,“窮”意為竭盡,“黷”意為隨便、任意。“窮兵黷武”的含義是竭盡所有的兵力,任意發動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窮兵黷武”還有另一個出處,即三國時期曹丕的《車駕臨江還詔三公》:“三世為將;道家所忌;窮兵黷武;古有成戒。”這句話同樣揭示了“窮兵黷武”的含義,即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
“窮兵黷武”這個成語,由“窮兵”和“黷武”兩個部分組成。“窮兵”指的是竭盡所有的兵力,“黷武”則是指任意發動戰爭。
“窮兵”指的是用盡全部兵力,不顧國家財力、民力,盲目發動戰爭,而“黷武”則是指隨意使用武力,不顧國際法和道德準則,任意侵略其他國家。
在歷史上,許多統治者都曾犯過“窮兵黷武”的錯誤,三國時期的孫皓、隋朝的楊廣等,他們都因為窮兵黷武而導致了國家的衰敗。
“窮兵黷武”這個成語,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它提醒我們,在處理國際關系和國內政治問題時,要避免盲目使用武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以下是對“窮兵黷武”成語的進一步闡述:
1、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如《三國志·吳書·陸抗傳》中所言:“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2、詞目:窮兵黷武 發音:qióng bīng dú wǔ 近義詞:興師動眾 反義詞:和平共處、解甲歸田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釋 義: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
3、[qióng bīng shú wǔ]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窮兵極武 [qióng bīng jí wǔ]意思是極力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窮兵黷武”這個成語,警示我們要避免盲目使用武力,以免造成國家的衰敗和人民的痛苦,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倡導和平共處,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