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的飛天之旅,是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壯舉。這一刻,我們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也為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感到自豪。嫦娥五號的成功,不僅填補了我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空白,更為世界航天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讓我們共同期待,中國航天事業的明天更加輝煌!
2020年11月24日,我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凌晨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噴薄而出,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太空,這一刻,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邁入了新的階段,嫦娥五號,承載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夢想,踏上了前往月球的征途。
嫦娥五號,這個名字背后蘊含著中國航天人的智慧和勇氣,作為我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它的使命是揭開月球神秘的面紗,填補我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空白,此次發射,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也是我國航天事業邁向更高峰的重要一步。
在這次任務中,嫦娥五號將前往月球正面未曾探索過的區域,收集塵埃和碎片,并將其送回地球,這些樣本對于研究月球的形成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月球火山活動,揭示月球背后的奧秘。
2020年11月24日,這一刻,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見證了嫦娥五號的誕生,火箭飛行約2200秒后,探測器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這一壯舉,讓世界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也讓我們為之自豪。
決定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著陸地點的是月球上的呂姆克山脈,這個地區為何成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首選著陸點呢?科學媒體人朱達一表示,首先要考慮地形的因素,因為不可能去降落在非常陡峭的地方。
呂姆克山脈位于月球正面西經58度、北緯41度附近,這里的隕石坑邊緣基本上屬于20-11億年前月球的火山活動所形成的,科學家們希望通過探測器對這一區域進行深入研究,以揭示月球火山活動的奧秘。
2020年11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這次任務創造了我國航天探測器首次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與封裝、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首次攜帶樣品高速再入地球等“多個首次”,著陸器成功降落在月球正面西經58度、北緯4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并傳回著陸影像圖,月面15公里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牛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相對月球速度從7公里每秒降為零。
月球勘測軌道探測器發現在呂姆克山隕石坑的邊上基本上屬于20-11億年前月球的火山活動所形成的,因此想派探測器到那兒去看一看,這次著陸,為我國月球探測事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是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的,這個位于海南省文昌市的航天發射場,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嫦娥五號任務由國家航天局組織實施,具體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與回收、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
嫦娥五號搭乘長征五號火箭發射成功,這不僅是我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任務,也是我國執行過的最為復雜的航天任務,此次發射,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邁向更高峰,展現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強大實力。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由國家航天局組織實施研制,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為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此次發射成功,離不開我國航天科技人員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這次任務,是我國航天探測器首次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與封裝、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首次攜帶樣品高速再入地球等“多個首次”。
嫦娥五號12月1日在月球著陸,這次嫦娥五號的任務,就是在月球正面未曾探索過的區域收集塵埃和碎片并將其送回地球,以便于分析月球形成演化歷史,嫦娥五號樣本可以填補科學家對月球火山活動理解上的一個重要空白。
月17日凌晨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2020年12月1日23時11分,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后,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著陸上升組合體成功實施在月面預定區域的軟著陸。
月16日9時15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上25N發動機工作約8秒鐘,順利完成第二次月地轉移軌道修正,組合體上各系統狀態良好,針對這次搜索回收返回器的任務特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更新改造了十余套設備。
嫦娥五號的成功著陸,不僅為我國航天事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世界航天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在未來的探索中,我國將繼續秉持自主創新、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為人類航天事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