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觀眾朋友們,今天我們來聊聊歷史劇中的一個小細節——圣旨的開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不僅承載著古代帝王的權威,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眾多影視劇中,這句話的斷句常常出現錯誤,這不禁讓人惋惜。正確的斷句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非“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讓我們在欣賞精彩劇情的同時,也不忘傳承和尊重歷史文化的準確性。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圣旨作為古代帝王傳達意志的重要工具,其文辭的嚴謹與莊重不言而喻,在眾多影視劇中,對于圣旨開頭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一句的斷句,卻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了錯誤,這不禁讓人疑惑,如此嚴肅的斷句,為何會被如此忽視?
我們來看正確的斷句方式,一般而言,正確的斷句應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根據語境的不同,也可有多種斷法,如:“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者“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需要注意的是,“奉天”指的是奉天命,“承運”則是指承地運。
影視劇中的斷句卻往往讓人啼笑皆非。“天承運皇帝,詔曰”,這種斷句方式顯然是錯誤的,圣旨傳達的是皇帝的話語,而“詔”字在此處表示的是令,若是對官員頒布圣旨,一般會用“敕”“諭”等字眼,影視劇的編劇和導演們,你們可否長點心,這樣的錯誤會誤導觀眾,尤其是小孩子。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指的是皇帝受命于天,承繼新生的氣運,象征著君權神授,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作為中國古代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源于秦朝,從明朝開始正式使用,至今在影視劇中頻繁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帝國時期,圣旨的開頭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萬歷野獲編》中記載,“奉天”為太祖獨創,封功臣有奉天開國,成祖有奉天靖難,后世因襲,成為格式中最重的一環,皇帝執圭,上刻奉天法祖,以示親王,詔書是奉天承運皇帝發出的。
在古代,圣旨作為皇帝傳達意志的重要工具,其開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電視劇中皇帝的圣旨開頭那句話究竟是什么呢?
我們了解到,古代圣旨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昭曰”開頭,由皇帝口述旁人代寫;另一種是以“制曰”開頭,由皇帝親手所寫,而朱元璋在位期間,每一次需要用到圣旨時,都會在開頭著重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
在現代影視劇中,關于這八個字的讀法卻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主要是因為在現代人口中,這八個字的斷句是平分,即“4個字一句,4個字一句”,在歷史劇中,太監宣讀皇帝圣旨時,開篇一句總會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是一個修飾,用來形容帝王的身份,彰顯帝王之家的高貴,古裝劇中太監的斷句方式,無疑是一個錯誤的導向,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昭曰。”
值得一提的是,這八個字最早是明太祖朱元璋發明的,從這開始,這八個字才流傳開來,而在明朝之前,圣旨的開頭只有“皇帝詔曰”,甚至直接是“詔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一句,作為圣旨開頭的經典用語,源于明太祖朱元璋,令人遺憾的是,這句話在電視劇中卻常常被誤讀。
我們了解到,圣旨中的開場白“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最早是朱元璋首創的,別以為朱元璋出身低微,沒什么文化,但他發明了不少東西,比如之前我們提到的計數方法,在中國古代,帝令并不都稱為“圣旨”。
面對倭寇來犯,朱元璋曾霸氣地寫下了一道特別搞笑的圣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明朝圣旨的開頭并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日”,而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日”,意即“奉天承運皇帝”朱元璋頒布的詔書,而“承運”指的是繼承新生的氣運,實指君權神授。
朱元璋曾自豪地說:“我這皇位是上天給我的,來路正得很。”這句話就這樣出現在圣旨上面,以至于清朝時期都在沿用,從那以后,朱元璋特地在圣旨前面加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結果,朱元璋加上去的這八個字圣旨口頭禪,就成了后來各位帝王的圣旨常規用語,而且長達了500多年之久。
令人遺憾的是,今天的人都把這八個字讀錯了。“奉,天承運皇帝,昭曰:XX”這句話是明太祖朱元璋發明的,后世沿用,而在明朝之前,只有“皇帝詔曰”,甚至直接是“詔曰”。
在電視劇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句臺詞:“里面的人聽著,你們已經被包圍了。”這就像電視劇頒布圣旨時非要說一句“奉天承運,皇帝昭曰”,成了這個場景的定式。
這句臺詞的來源與“奉天承運,皇帝昭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影視劇中常見的臺詞,用以營造緊張、刺激的氛圍,在《龍虎風云》中,周潤發和李修賢搶了金店后,逃到一處倉庫,被警方包圍,張耀揚飾演的警官便喊了這么一段話。
在《今晚80后脫口秀》等節目中,也常常出現類似的臺詞,這些臺詞雖然看似簡單,卻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觀眾的興趣,使其更加投入到劇情中。
無論是“奉天承運,皇帝昭曰”還是“里面的人聽著,你們已經被包圍了”,它們都是電視劇中常見的臺詞,用以營造緊張、刺激的氛圍,在欣賞這些臺詞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分辨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免被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