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稱:放諸四海而皆準
發音: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解釋:此成語意指某種真理或原則具有普遍性,無論在哪個地方都適用,它源自古代對“四海”的泛指,即中國四周環繞著大海,象征著廣大的地域。
出處:《禮記·祭義》中記載:“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這句話的意思是,將某個原則或真理推廣到四海之內,無論在哪個海域都能得到驗證。
放諸四海而皆準,不僅體現了古代先賢對普遍真理的追求,也體現了其對國家統一和天下一統的向往,在現代社會,這個成語常被用來強調某些觀念、原則或規律的普遍適用性和永恒價值。
在討論法律、道德或科學理論時,我們可能會說:“這一法律原則放諸四海而皆準,是維護社會正義的基石。”這表明該原則不僅在特定的地區有效,而是在全球范圍內都適用。
成語“放諸四海而皆準”還有其同義詞“放之四海而皆準”,兩者意思相同,只是表述略有差異。
放諸四海而皆準是一個富有哲理的成語,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真理和正義的道路上,應具備廣闊的視野和普世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