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拾履》的故事,不僅是張良命運的轉折,更是他謙遜與智慧的象征。在困境中,他拾起的不只是鞋子,更是機遇與啟示。黃石公的考驗與傳授,預示著張良將在歷史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這個故事激勵我們,在逆境中保持謙遜,智慧地把握機遇,終將成就非凡。
張良拾履的故事,源自《史記·留侯世家》,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它講述的是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后,逃亡至下邳,隱匿身份,最終在圯橋上遇到黃石公,得到《太公兵法》的故事。
張良,字子房,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他的祖輩都是韓國朝廷上的官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韓國被滅,張良一心要為國復仇,招募刺客,刺殺秦王,可以說,張良的一生,都與復仇緊密相連。
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在圯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有意用下橋取履來考查張良,看到張良可以傳授后,就約定五日后再會,后來,黃石公將《太公兵法》授予張良,張良精心研讀,后成為劉邦的軍師,輔佐劉邦建立漢朝。
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據說晚年跟隨赤松子云游,張良去世后,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刺殺秦王未遂,被全國通緝,不得不隱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風聲,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閑逛,看見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者,這位老者正是黃石公,他考驗了張良,最終將《太公兵法》傳授給他。
黃石公遇見張良,有意用下橋取履來考查張良,看到張良可以傳授后,就約定五日后再會,又經過一番考查,才將《太公兵法》授予張良,張良精心研讀,后成為劉邦的軍師,輔佐劉邦建立漢朝。
1、張良在漢相劉邦平定天下后,尋訪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并在黃袍山隱居,修建了“良山道觀”,創辦了“伐桂書院”,授當地孩子文字。
2、張良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通項羽的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漢二年(前205年),劉邦在彭城一戰中遭到慘敗,張良又建議劉邦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起兵反楚,從而奠定了日后對項羽實行戰略包圍的基礎。
3、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并把這種仇恨集中于一點——反秦,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
張良拾鞋的故事發生在秦朝末年,大約公元前218年,當時,秦始皇東游至博浪沙,張良為報國破家亡的仇恨,雇力士倉海君椎秦失敗后,改名張良隱居于江蘇下邳,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遇到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
這個故事,不僅是張良一生的轉折點,也是他人生智慧的體現,他通過拾履,展現出了謙遜、禮貌和智慧,最終得到了黃石公的賞識,獲得了《太公兵法》,為后來的成就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