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南征教》,其意深遠,白話文來解釋,即在與敵對勢力作戰時,首要策略是攻取人心,而非單純地攻占城池,若能使敵人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和劣勢,從而自愿放棄抵抗,那么就能避免戰事帶來的破壞,減少叛亂的風險。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一理念,體現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智慧,在軍事行動中,征服人心的重要性遠勝于攻陷敵方的城池,因為人心的向背往往決定了戰爭的走向,一旦敵方士兵心向己方,即便是堅固的城池也無法阻擋勝利的步伐。
劉備對諸葛亮的這一戰略思想深以為然,認為他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于是懇請諸葛亮出山,共同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不負眾望,出山輔佐劉備,協助其聯孫抗曹,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奪取荊州,后攻取益州,擊敗曹軍,奪得漢中,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這一軍事原則,最早見于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蜀志·馬謖傳》,其意在于強調,在用兵之道中,使人心悅誠服地歸順,遠比使用武力攻城掠地更為重要,原文中提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這里的“心戰”指的是心理戰,通過心理戰術使敵人投降,是軍事行動的最高境界。
攻城為下,意味著直接使用武力攻城往往代價巨大,且難以確保城池的穩固,相較之下,通過攻心,即心理戰,不僅能夠減少戰爭帶來的損失,還能確保勝利的持久性。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一戰略思想,不僅適用于軍事領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啟示我們,在處理各種問題時,要善于運用智慧和策略,從心理層面入手,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這句話出自《三國志》,是諸葛亮對軍事策略的深刻總結,它揭示了軍事行動中攻心與攻城的關系,以及心理戰與兵戰的重要性。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意味著,在軍事行動中,首要任務是攻取敵人的心志,使其從內心深處認同己方,從而不戰而勝,攻城雖然也是軍事行動的一部分,但相較于攻心,其重要性較低。
“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則進一步強調了心理戰的重要性,心理戰,即通過心理戰術影響敵人的思想,使其失去戰斗意志,這是軍事行動的最高境界,而直接的兵戰,雖然也是必要的,但相較于心理戰,其地位較低。
這一戰略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軍事、政治等領域的重要指導思想,它告訴我們,在處理各種問題時,不僅要看到表面的現象,更要深入到問題的本質,從心理層面入手,以達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