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的來說,操作系統在第二代計算機中的出現,是計算機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計算機從單純的計算工具向更為智能化、多功能的系統平臺的轉變。舉例來說,像IBM的OS/360就是第二代計算機時期的一個典型操作系統。
2、計算機從第二代計算機(大概是上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了操作系統,當時還不叫操作系統,當時只是批處理系統上的監督程序,視為操作系統的前身。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并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
3、操作系統出現在第3代計算機。90年代以來,微軟公司推出的視窗操作系統WindowsWindowsNT、WindowsXP、Windows7等各種系列的Windows操作系統。不僅是近20多年來桌面計算機使用最廣的操作系統,而且徹底結束了系統軟件依附于硬件而存在的歷史。從此,軟件成了信息化的核心和獨立發展的朝陽產業。
4、第二代。最初的電腦沒有操作系統,人們通過各種按鈕來控制計算機,后來出現了匯編語言,操作人員通過有孔的紙帶將程序輸入電腦進行編譯。這些將語言內置的電腦只能由制作人員自己編寫程序來運行,不利于程序、設備的共用。
5、這個時候處于計算機發展的最初階段,連程序設計語言都還沒有出現,操作系統更是聞所未聞! 第二代計算機(1955-1965):晶體管和批處理系統 這個時期計算機越來越可靠,已從研究院中走出來,走進了商業應用。
多道:在內存中同時存放多個作業,一個時刻只有一個作業運行,這些作業共享CPU和外部設備等資源。成批:用戶和他的作業之間沒有交互性。用戶自己不能干預自己的作業的運行,發現作業錯誤不能及時改正。
操作系統的發展階段及特點如下:單道批處理系統,主要特點:順序性.自動性,單道性。系統吞吐量低,無交互。多道批處理系統,多道,宏觀上并行,微觀上串行。提高了系統吞吐量和資源利用率,但是用戶響應時間較長,也不提供交互。分時操作系統,具有同時性,交互性,獨立性,和及時性。
四個發展階段接特點: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的時代。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它由馮·諾依曼設計的。占地170平方,150KW。運算速度慢還沒有人快。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的計算機時代:操作系統。
1、當需要進行I/O操作時,CPU只需啟動通道,然后可以繼續執行自身程序,通道則執行通道程序,管理與實現I/O操作。整個系統分為二級管理,一級是CPU對通道的管理,二級是通道對設備控制的管理。
2、可由CPU執行相應指令來啟動通道,并在操作結束時向CPU發出中斷信號。通道指令的格式一般由:操作碼,記數段,內存地址段,結束標志組成。一個系統中可設立三種類型的通道:字節多路通道、數組多路通道、選擇通道。
3、舉例來說,你現在的電腦硬件全部都是支持64位的,但是沒有64位操作系統軟件的支持也是沒有用的,實際上是假64位電腦。 從微軟官方來的消息說,現在64位的個人操作系統還沒有出臺的時間表,也就是說至少現在沒有你可以使用的64位桌面操作系統。
4、鼠標右鍵計算機圖標,左鍵管理,里面有很多的通道,有內存通道,各種硬件通道,自己看下。
5、⑨彈出式菜單:單擊右上角的三角按鈕,將出現一個彈出式菜單,菜單里提供了一些通道操作命令,如:New Channels(創建新通道)、Duplicate Channels(復制通道)、Delete Channels(刪除通道)等。使用Alpha通道 下面的例子中,我們將運用Alpha通道功能,為圖像增加特殊效果,這使得圖像看起來意趣橫生。
6、控制器內部結構復雜,包含處理機接口、設備接口以及I/O邏輯,確保高效而精準的設備操作。為了緩解CPU與I/O設備之間的壓力,引入了I/O通道,它們作為獨立的處理單元,執行I/O操作,如字節多路通道、數組選擇通道和數組多路通道,各有其適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