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那些放牛的孩童有一個親切的稱呼——“牧童”,他們常常在田野間與牛為伴,一邊牧牛一邊歡唱,成為了鄉村生活中的一道風景,傳說中的牛郎,名叫孫守義,因其常年在野外放牛,村民便親切地稱他為“放牛小兒郎”,后來逐漸演變為“牛郎”這一稱呼,至于織女,她的名字直接來源于她的身份——織女,是織布的仙女,也被稱為天女、東橋、天女娘、收陰、支機女等,關于牛郎織女的故事,版本眾多,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牛郎父母早逝,受哥嫂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最終老牛出謀劃策,讓他娶織女為妻的故事。
“牧童”一詞,源于《呂氏春秋·疑似》,意指放牧牛羊的兒童,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道:“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詩句廣為流傳,使得“牧童”這一形象深入人心,清代詩人袁枚在《所見》中也描繪了牧童的形象:“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在古代,有一個孤兒,無父無母,只能依靠哥哥嫂嫂生活,哥哥嫂嫂對他并不好,見他在野外放牛,便稱他為“牛郎”,隨著年齡的增長,牛郎不僅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哥哥嫂嫂還提出分家,給他一頭牛和一輛破車,讓他自謀生路,牛郎來到山上,白天砍柴,讓牛拉到集市上換取糧食。
關于牛郎的名字,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牛郎本名董永,織女則被稱為天孫、天仙娘娘、七姐、七娘,牛郎織女的故事,源于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傳說織女原是天帝的孫女,擅長織布,每天為天空織彩霞,她厭倦了這種單調的生活,于是偷偷下凡,與河西的牛郎結為夫妻,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生活。
另一種說法認為,牛郎名叫孫守義,織女同樣被稱為天孫、天仙娘娘、七姐、七娘,據百度文庫查詢,牛郎名叫孫守義,在遙遠的古代,苗嶺山麓有一位年輕的后生,幼年喪親,人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實為孫守義),因為他與一頭水牛相依為命,便稱他為“牛郎”。
還有一種說法,牛郎原名孫守義,小名小義,織女叫九妹,哥哥叫孫守仁,嫂嫂叫馬氏,牛郎幼年喪親,人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因為他與一頭水牛相依為命,便稱他為“牛郎”。
在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個名叫王二小的放牛娃,他的故事傳頌千古,王二小在九歲時,目睹了父母和鄉親們慘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的情景,心中充滿了對日寇的仇恨,一次,王二小和姑姑蘭英受命分頭給八路軍送信,途中被抓,但機智地逃脫,負傷的蘭英告訴他村里出了叛徒,王二小歷盡艱辛,完成了送信的任務。
故事發生在中國農村的一個小山村里,兩個小男孩小興和小剛,被稱為“二小放牛郎”,他們每天放牛,把牛群趕到山間的草地上吃草,然后在傍晚時分將它們趕回家,故事的重點在于他們在放牛的過程中唱歌,展現了他們的純真與快樂。
王二小故意在敵人掃蕩的路上放牛,把敵人引進八路軍的埋伏圈,最終消滅了敵人,為鄉親們報了仇,王二小在戰斗中壯烈犧牲,他的英勇事跡感動了無數人。
兒童文學作家洪訓濤創作了著名的童話故事《神筆馬良》,講述了一個名叫馬良的放牛娃,馬良熱愛繪畫,盡管家境貧寒,連畫筆都買不起,但他依然堅持用樹枝和木炭進行創作,有一天,一位仙人贈給他一支神筆,馬良用這支神筆幫助那些遭受苦難的百姓,并對那些作惡多端的人進行懲罰。
《神筆馬良》這個故事表現了馬良的正義和善良,同時也展現了封建社會百姓的苦難,馬良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了中國兒童文學中的經典人物。
王二小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放牛娃,他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蕩”,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一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一天,日本鬼子來到山口迷路,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便叫他帶路,王二小故意帶敵人進入八路軍的埋伏圈,最終消滅了敵人,為鄉親們報了仇,王二小在戰斗中壯烈犧牲,他的英勇事跡感動了無數人。
秋風送爽,吹遍每一個村莊,把這個感人的故事傳播開來,為了紀念王二小,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建立了“王二小希望小學”于他的家鄉淶源縣上莊村。